文章的标题,来源于今年跟早早聊小助手吃饭的时候说了一句:跟鳗鱼一起吃过鳗鱼饭的就是鳗鱼的粉丝了。因此,此标题的隐藏意思为:大家快来关注鳗鱼并投喂点稻谷(点个赞)吧 :)
本文为各种交通工具上零零散散写的总结,分为去年 Review,工作,生活三部分,具体可以见右侧菜单。 一不小心达到了六千多字的长文,预计阅读时间 20 分钟。
回顾 Review
按照惯例,首先看看去年的总结,回顾回顾去年的愿望。(参照 2019 的总结)
- 希望自己能在某个领悟有所专长,有所影响。 => 某个领域感觉目前也没固定的领域,硬要说的话可能就工程化方面相对熟悉一点吧,一些理念想法终于逐渐落地,映射到部门内甚至公司的最佳实践中去。依然觉得道路还很漫长,跟大多市面上各种文章里面描述的主流还差个几年。
- 希望能遇到相互喜欢的人,势均力敌。 => 没啥说的,看缘分了。
曾经做得好的不好的:
- 作息上来深圳之后稍微多了一些夜生活,时不时熬到一两点,不过基本在动态可调节的范围。自己住之后做饭相对频繁了一些(一个人的餐食真的好难)。
- 疫情原因加上换地点,各种忙乱,锻炼这块依然拉下,也就偶尔周末在家玩玩健身环。目前的目标就基本保证每天能有相对充足的精力,防止猝死。
- 技术上全局观念感觉相对来说好了很多,踩过一些坑之后开始不会一味的去追求所有东西都变成模版规范的东西,或者说期望所有东西都能一开始就是完美的。理想的星空是很美好的,但是还有众多现实因素需要切身实际慢慢的啃。
- 团队,又从零开始了一遍,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后面细说。
工作 Work
换Base
依然比较颠簸的一年,七月份终于把工作地从北京换到了深圳(公司还是没变的)。曾经毕业的时候一直觉得很快就会回来,一直懒得买小电动怕转手麻烦,没想到一下子就呆了三年。无论刮风下雨都靠着双脚+班车堵后厂村的被自己认为是浪费生命的上班方式,把本觉得二十来分钟就能到公司的路程硬生生的给拖到一小时左右。
不过也是这每天的一小时,让自己在路上能放空自己有了很多的思考想法,比如要不要开站会,做 xx 事有什么优化的点,想到什么就赶紧拿手机记下来,收集篮里也有很对奇奇怪怪的想法。很多事情如果你坐在工位跟着节奏一头扎进去是很容易忘记自我的,作为一个指引者更多的反而是需要思考,而不是纯工具的做需求的搬运工。
也因为要去公司赶早餐养成了早睡早起的老年人作息。甚至为了不堵车能快一点,有段时间可以早上去公司健身房跑个步,再慢悠悠吃个早餐等其他人到来。早上的时间真的是一天中最美妙的时刻。
来深圳之后离公司距离近了,怎么折腾也就两个站,刚开始起床时间反而晚了很多,经常都匆匆忙忙的,像极了上学时候叼着面包拽着书包跑出门怕迟到了的样子。最近稍微慢慢的调整了过来,偶尔能慢悠悠的在家做个早餐。
因为早上起得晚,中午倒是基本也不怎么困也不睡觉了,把之前每次走路放空我称之为瞎想的时间转移到了中午,虽然在公司的效果还是没在路上或者跑步机上好,更多时间是看看业界新闻简单刷刷手机。
基础建设
再说回正题,今年的具体工作内容其实老早在厂内就有做年终汇报,在各种系统上已经写得七七八八了,无非就是做了什么东西创造了什么价值。
按照惯例,撇开业务的内容,罗列罗列好玩的事情:
- 业务改名字了,还有 UI 升级,涉及到所有对外的代码仓库,logo,主题色之类的都要有变更。如何去快速排查梳理替换这些都是苦力活,但是对于后续项目的规整,一些动态化场景的梳理还是有不少帮助。以及对于 toB 偏定制化场景,应该是有所启发。
- 组件库,少有的针对桌面的客户端场景类型的,感觉是介于 web 和移动端之间的 hybird 开发模式,很多交互细节会更倾向于类似桌面系统自带的交互。跟主流的 web 组件库都有一定的差异,在对视觉交互有追求的情况下,发现要基于现有的东西去定制化很容易有各种依赖问题,于是从头开始了一把,目前部门内也都用上了。 做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做组件库这些并不是代码实现的本身,更多的是一起对规范的梳理,还有协同方式的磨合。另外一些思辨类型的东西,也可以见自己曾经的导师的在早早聊的分享 - 如何从流程上设计可持续维护的组件。
- 推了两三年的离线包&资源构建平台优化方案,终于给要落地了,虽然最后真的是被逼着前端同学自己去写安卓代码实现了 demo 大家看到数据之后才开始排期进行的。不过不得不感叹下,优化还有重构类型的事情,或者说一些预期有收益但是不一定说得清楚的东西,真的是难。
- 值得得瑟一下的,持续的跟进构建部署的最佳实践,基本上自己部门和兄弟部门都用上了。也开始有了一些新的方案思考,靠着一(死)腔(皮)热(赖)血(脸),驱动运维的同学帮忙支持不少的需求。也有一些经验支持了厂内其他团队使用。
- 协同层面,客户端的调试和 server 的调试,分为两条线跟进。可惜的是换到深圳之后人力业务等各种问题,没有进一步进展了。不知道明年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有机会这块还是希望能好好的整一整。
- 全链路监控平台和一场监控平台,还有数据埋点的规范以及自动化工具等,也终于开始了。代码里面 utils 也有了第一行测试文件。
来来回回,发现不同团队,不同公司其实大家做的很多事情都差不多。一直觉得无论业务怎么拆分技术怎么变,无论有没有中台,对于基础建设就像是地基一样的存在。底子好了干活才会快,庆幸的是目前虽然厂内业务线就算很割裂,但是前端同学们都相对来说比较团结,不少东西方案都基本是共享或者说能愿意一起去做薅一件事情的。期望划分的几个基础建设的技术方向:
不过一直以来也对产出这些都觉得很虚很难去评估,业务的可以说做了多少东西上线了有多少用户量。但是基础类,目前大多都是使用数字公式去度量提升效率。一个表格下来,一堆密密麻麻的计算,然后最后想方设法的告诉大家,我做这个事情提升了多少效率,有多少人在用。
对于一些短期的,能快速做完并提升大家的生产效率的工具类,或者优化类别的东西,这么去度量无可厚非。快速完成快速结束,然后有一个满满的成就感,带着他继续前行。
但是对于长期性质的东西,实际上会发现有些东西用数据很难量化,也可能会部分同学为了自我证明完成了,为了结果导向而做些表面的数字工作,也就是所谓的 KPI 项目。这也是目前一直在想办法去规避的事情,不要为了做某件事而去做,而是需要带着脑子思考他的意义和自己期望,带着愿望出发。
个人认为,对于基础建设,它产生的效果应该是让所有人能感知到,而不是只靠数字去自我证明。他应该是让我们的工作方式有所改变,让我们离我们理想中的开发工作环境更近,让我们自然而然的喜欢自己所在的环境和团队。
团队建设
去年自己老大离职的时候,曾经向一个高 T 请教应该怎么带团队,大体意思是,一个团队,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愿景,以及认清楚很多事情是要大家一起去完成的,而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于是写了期望是一个「高效有趣有影响力的团队」,这个在去年的总结里面也有提到。
带着自己的一些期想,招兵买马的过程中完善一则招聘信息。回过头看实际上是有些夸大的成分的,特别是年中换到深圳之后,基本上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从零开始的过程,要啥没啥。(百度 - 智能办公平台)
不过连续两年从零开始带两个团队的场景,也是一个少有的经历了。很多时候我们面试的时候喜欢问别人一个问题,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能从头来过,你觉得有什么可以优化的地方,或者说觉得自己当时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如今,真的是给了自己一个再打一遍副本的机会。
感受就是,真的从容了很多,虽然还是全新的业务。几个小心得体会:
- 业务梳理熟悉。带着脑子找找不爽的点,不要光吐槽要想解决方案。
- 招人。招靠谱的人,不要苟且。尽可能的跟着一起做一个项目,然后学会放手。
- 规范化。规范这种东西一定要讨论,要一起制定,尽可能的成员都参与在内,而不是一个人拍脑袋决定的事情。规范一定是个持续迭代的过程,规范的落地比制规范要难多了
- 氛围建设。只顾着埋头做业务一人一条业务线容易归属感降低。定期分享,讨论,周会日会轮流主持人,一些公共事务可以分配下去
- 项目前期,或者大家的磨合期。该卡的卡尽量不要手软,想想如果半年一年后相关同学如果走了要你来维护的场景。
今年跟北京的大佬 one one,被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前端做到后面的时候,那些比你高级别的甚至是其他部门公司的大佬都在做什么?忘了当时回答的是啥,不过这里想到忘了在哪本书里面看到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公司就是一个漏斗,各种问题从下到上,一层层的过滤。越往上,你需要面对的事情越多,各种疑难杂症也越多。
而你站在负责人的角度,大多其实是有解决这个级别的问题的能力的,但是你怎么让别人也能有这个能力,怎么让别人再继续教别人。这就是所谓的可复制性,作为大佬或者说什么负责人,个人觉得是一定要培养和锻炼的。一个人再厉害也只是一个人,时间精力都有限,不可能什么都会。而一群人各自发挥自己的所长,真的能慢慢的改变这个世界。
所以,可能一般来说想象中的技术大佬应该是:
- 有一定钻研能力。可能会某个领域非常精通,也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但无论什么事无论大家有没有遇到过,你都能放心,想跟他合作。
- 有一定解决问题能力。能真实的联动各个方向需要的人去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而不只是局限在要用 react 还是 vue 这种层次上面。
- 团队沟通协同上面,有自己的思想。不是一味的什么都答应可以做,或者什么都想办法拒绝,凡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当然,这么久以来团队能稳定发展成长,都离不开周围的一群群十分靠谱负责的小伙伴们,这里不一一点名,但是很感谢所有遇到的每一个人。
撸码
1030 个提交,681 次评分数,922 条评论数,打回率 5.1%。比起去年四百多条评论数翻了一倍,打回数量也相对高了不少。
不过目前更多的是停留在自己的层面,其他新同学相对来说虽然有做但是并没有严格抓。以及有时候提交代码量多,cr 起来也相对麻烦一些或者真的硬着头皮也看不下去,项目一赶起来就放过了。记着 todo 但是大家都知道项目一旦上线,很多东西你就不会去动它了。
成长
今年的关键词,应该是学会了「接受不完美」。
作为个人,自己其实是一个很理想主义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希望能把他做得很好。很多事情都想说要有完整的流程规范,并认为没有这么执行的团队都是不正确的。但是实际上作为软件开发人员,接触的业务团队越多就越能发现,大多数都是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债务。
这边的一个开发曾对我说,重构之类的事情并产生不了任何价值,通常来说很多方案你就是各种临时的拼接以达到快速业务先行,当他能产生更大的价值的时候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当人手多了去做同样的事情才会慢慢的形成流程规范的东西。而我们只是在最开始野蛮生长的阶段。
在经济学中有个词叫机会成本,或者用我们常听的话说就是 ROI(投资回报率)。想要做的事情太多就有了优先级,各种插入需求多了就有了流程规范。 很多事情不能说什么要。
不过,目前来说,有明确的项目,很多东西加加班咬咬牙都是能拼出来的。但是对于不明确的,对于需要协同沟通的这些角落,才是更大的难题。跟人的协同称之为合作沟通,还有项目的协同称之为项目管理。这些也是自身仍需要加强的地方。
生活 Life
互联网人其实没什么生活,或者说自己已经是被朋友评为除了睡觉就是对着电脑的类型,感觉一时间说不出什么有趣的故事。
疫情
2020 其实是自己的本命年,也是被誉为各种魔幻的一年。年中回北京打滴滴经常就能碰到各行各业的,实体店在家没事做就出来跑跑。
天眼查的数据说,疫情半年中,超46万家中小企业,倒了。考研考公人数暴增,又加剧了就业难度。有人形容今年的魔幻程度不亚于:你过马路的时候看到了左右前后的车,没想到被一艘皮筏艇撞翻。
很庆幸自己是在互联网行业,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亲眼看到自己闺蜜做旅游业的公司,先是裁员,不同国家的几个分部都直接撤离,紧接着就是减少工作时间降薪。第一次觉得裁员潮离自己那么近。在时代的洪流中,有些东西是真的看运气。
朋友
回深圳之后,因为不少朋友都在这边,跟大学的同学朋友基本又恢复了联系,而且深圳中心区不大,随便约个饭去哪玩,只有有空打个车都能到,甚至能工作日下班早的话能一起看场电影。这点是明显幸福感比当时在北京要强很多的地方。当然在中心区又方便吃吃喝喝,房租还有日常消费也是比北京要高不少,甚至觉得要养不起两只猫了。晒晒跟舍友的周末
说到猫,今年朋友送了一只金渐层,叫三一(虽然很嫌弃这名字但是也不知道取啥好)。刚接回家一周就从十楼跳下去,看着它从还有点精神到越来越呼吸困难,还好家附近有宠物医院,住了几天院捡回一条命,现在又是活蹦乱跳满屋没有一个上不了的地方了。不过还是不得不感叹宠物生病真的是贵,预测一下,随着一线城市养猫养狗的行业壮大,未来几年跟宠物相关的内容应该会有不少改变,宠物的吃喝玩乐,生老病死。
早早聊
今年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是结识了早早聊,做了两场对外的分享,并认识了不少非常优秀的人儿。
- 如何从前端小白到带团队的技术小牛。作为第一个演讲的,观众数量和反响都还不错。
- 如何从 0 到 1 打造团队 PC/H5 构建工具。稍微冷门一点,比较针对小白的场景去讲解构建部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曾经自己也想过针对不同内容,需要有一些专题性质的沉淀,但是每次都停留在目录列了出来,很难每一个方向都有人去跟进,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甚至一个小团队一个部门做的事情也有限。但整个行业的人一起交流就不一样了。
工作的时间越长,就很容易能看到周围的不少人眼里的光慢慢黯淡,变成为了生活打拼的不断妥协。 但是也很惊喜,看到了有不少滚烫的心无论三年五年都在持续跳动,希望能做好一个产品,希望能为一个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而努力,汇聚在一起熠熠生辉。
其他
再有说兴奋的事情,就是年底又跑了趟东北。被冻得呼出来的雾气让头发都结了冰块,一个南方人终于能区分零下二十度三十度四十度是什么感受了,也知道为什么有风如刀割这个词。 当然最最最帅气的就是滑雪终于玩起了单板,从长白山到长春本想随便逛逛,然而没压抑住心中的念想,又冲去最近的雪场滑夜场到关门,应该勉强算入了个门。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白色鸦片的魔力。
还有就是各种不务正业系列:
- 一个月不重复的菜
- 画鞋子箱子
- 做手机壳
- 入坑 jk 和 lo
- …
书影
今年阅读的书不多,十来本吧。上半年的没有做记录可能有些零零散散的,也可能真的没怎么看。
之前在手机平板上看书觉得很久啃不完一本,今年回深圳后偶尔周末去书店发现,其实一本小说基本上也就三四个小时,也就半天的时间,一本大块头的一一两天基本也能刷完。书籍是最廉价的奢侈品。
看的电影也不算多,疫情期间基本都在家。 今年大火的电视剧:自己追完了《三十而已》,跟舍友一起昏天黑地的一周追完了《棋魂》,都感觉不错。
【电影院】:
- 元旦档位的《送你一朵小红花》,让自己想到了《翻滚吧肿瘤君》,对于这种太现实题材的类型一直都不是很敢看。
- 另一部迪士尼的《心灵之旅》就会轻松很多。皮克斯和迪士尼的动画真的是基本都逢上必看系列。
- 另外一部国产动画,姜子牙,相对来说就失望了很多。
【爱奇艺&b站】:
- 看得很多,记得的就是追完了《爱在…》三部曲,细水长流的“话痨”爱情片,有些时候真的是爱情因为没有结果,所以美好。
- 名侦探柯南和海贼,依然在追。番剧补完了 《工作细胞》,《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进击的巨人》看了一点点,感觉人老了的体现就是上小破站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2021
每年总结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没做什么,但是又能写点东西,很难说自己到底成长了什么,只是觉得回头看感觉自己很多事情做得真的是傻逼,可能这就是有所进步吧。
新的一年,立 FLAG 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管他会不会实现呢。大体方向如下:
- 努力赚钱
- 保持健康防止猝死,每周有运动
- 多总结沉淀,多思考,对内对外都多分享
- 持续立&跟进 FLAG